眩晕症的科学诊疗-pg游戏试玩

2024-01-04 09:46:09 作者: 来源: 中国医药报
分享:

  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表现为感觉周围环境和(或)自身旋转,或有摇摆不稳、晃动、头重脚轻感。发生眩晕时常会伴随恶心、呕吐、冷汗、眼花黑蒙、头面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眼球震颤和耳鸣等不适感觉。

  眩晕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其中高发人群主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眩晕症通常表现为反复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缓解,部分情况下会持续性发作,症状持续2~3天以上。

  眩晕症发作原因

  引起眩晕症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前庭部位发生病变。

  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梅尼埃病是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颈性眩晕和高血压次之,其余发病原因还包括脑动脉硬化、血脂异常、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神经官能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腔隙性脑梗死、外伤性眩晕,以及药物中毒性眩晕及突发性耳聋等。

  眩晕症的分类

  眩晕症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以下三类。

  周围性眩晕

  该类眩晕可由梅尼埃病引起,因内耳膜迷路积水影响到位置感觉和平衡功能,所以出现眩晕,并伴有听力功能的减退;可由药物中毒引起,多为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其同类药物中毒损伤了前庭和耳蜗,导致出现漂浮感眩晕;可由晕动病引起,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主要是乘船、乘车等影响到前庭功能,进而出现眩晕;还可能由耳石症引起,在刺激因素作用下,耳内的耳石脱落,随内耳里的内淋巴液流动,在人体头位变化时,流动不定的耳石刺激前庭细胞,影响前庭功能,导致眩晕。

  中枢性眩晕

  该类眩晕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出血等都会导致人体小脑或脑干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眩晕;可由脑部肿瘤引起,如脑干、小脑或第四脑室的肿瘤等均会影响到小脑或脑干的平衡中枢,从而导致眩晕;还可由癫痫引发,如患者大脑出现异常放电可能会导致眩晕,且癫痫发作时大脑多会有一过性的缺血、缺氧,患者也会出现眩晕。

  其他眩晕

  该类眩晕可由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可由血液疾病引发贫血、出血等,进而导致眩晕;可由神经官能症引发,患者如焦虑、恐慌、抑郁严重时可出现眩晕。此外,还可能因眼源性问题引发眩晕,如眼肌麻痹由炎症所致者,若不及时治疗,可损伤脑神经,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屈光不正且不及时矫正,导致患者视疲劳时,可出现视物模糊、眩晕等症状。

  临床可由起病特点、持续时间、眩晕性质和强度等区分周围性眩晕症和中枢性眩晕症(详见表)。

  眩晕症发作如何就诊

  当眩晕发作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眩晕伴有剧烈头痛、高热、抽搐等症状,建议去急诊科就诊。

  ●眩晕伴有一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呛咳、说话不清楚时,建议去神经内科就诊。

  ●眩晕伴有耳鸣、耳聋、耳胀等耳部不适,可去耳鼻喉科就诊。

  ●眩晕伴有眼部不适,可去眼科就诊。

  就诊时尽量保持最舒适体位,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的动作,避免声光刺激,积极配合医生询问病史及检查。

  眩晕症的科学治疗

  药物治疗

  前庭神经抑制剂 主要包括异丙嗪、地西泮、赛庚啶、地芬尼多、巴比妥等,可控制眩晕、镇吐、缓解焦虑或惊恐症状。

  抗胆碱药 主要包括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可防止呕吐、控制肢体震颤麻痹。

  血管扩张药 主要包括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5%碳酸氢钠、罂粟碱、氟桂利嗪、倍他司汀等,可改善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耳鸣、恶心、头痛等症状。

  激素类 主要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控制炎症引起的眩晕。

  维生素类 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p等,有改善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

  利尿药及脱水药 主要包括呋塞米、甘露醇、氢氯噻嗪、50%甘油、氨苯蝶啶、乙酰唑胺等,可改善积水症状。

  物理康复治疗

  物理康复治疗利用了前庭的代偿机制原理,常用的训练包括适应(通过跳舞、游泳等方法增强对前庭器官的刺激来提高患者对眩晕的耐受性)和替代(通过运动锻炼强化患者的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弥补受损的前庭平衡系统)。

  高压氧治疗

  患者在进入氧气压力为0.2mpa的空气加压舱之后,加压和减压约30分钟,待压力调平之后,面罩吸氧1小时左右即可结束。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颈椎增生引起的眩晕。

  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只有在患者情况特殊,且在采取其他治疗方法都无效的前提下,眩晕症才会考虑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有明确适应证,同时需有明确的定位诊断。

  前庭神经切断术 患者确诊为耳源性眩晕且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术后要注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该手术的优势是可在消除眩晕的同时保留患者听力,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迷路切除术 适用于持续性眩晕且伴有听力近乎完全丧失的患者。该手术的并发症有同侧听力丧失、脑脊液漏、术后短暂眩晕等。术后要观察耳部渗出情况,每日更换耳部敷料。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具体步骤为:让患者坐在床边,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患者头向患耳侧转45°;快速躺下,垫肩并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保持30秒以上;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保持头位30秒以上;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保持此位置30秒以上;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此动作每日进行3次,直至位置性眩晕消失24小时以上为止。需要注意控制每个步骤过程中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预想的方向沉降,也可降低其误入其他半规管继发形成其他类型耳石症的风险。

  此外,进行手法复位时需注意,因眩晕不能耐受治疗者可服用镇静剂或前庭抑制药后再行复位治疗;患有高血压或颈、背部疾病者,需谨慎选择该方法;手法复位后至少2天内患者应避免仰卧。

  如何防止眩晕症复发

  ●如经治疗症状逐步减轻,可每3个月到6个月复诊一次。

  ●日常注意三餐营养均衡、适度进食,饮食以清淡、低脂、低盐为主,保持血糖和血压正常。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进行规律运动,如散步、练习太极等。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身体素质差且伴有慢性出血的人群,治疗慢性出血的同时,应适当加强锻炼,多进食有助于补气益血的食物。

关键词:眩晕,患者,前庭,发作,诊疗责任编辑:王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