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4月25日讯(记者 陈思思 通讯员 王晶辉)2022年4月25日是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到底什么是疫苗?疫苗的分类又是怎样的?一起来看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管理所副所长王晶辉带来的疫苗小知识。
(一)疫苗的诞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18世纪早期,这个方法传入了欧洲。到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 )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并取得了人体试验的成功。由此,预防天花的疫苗就诞生了。
(二)疫苗的概念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重组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一种主动免疫制剂。
(三)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指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体,就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抗病原体的物质。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四)什么是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免疫需要经过几天、几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才能出现,但可以长久保持。主动免疫是由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保护力,对随后的感染有高度的抵抗能力。
(五)什么是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是指将抗体直接输入人体,使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其特点是效应快,一经输入,可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按照获得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即在天然情况下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例如,母体内的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使胎儿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一般作用时间维持在一周岁之内,以后随着儿童成长天然被动免疫会逐渐消失。
2.人工被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给人直接输入免疫物质(如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抗菌血清、抗病毒血清)而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效应快,但维持时间短。一般用于治疗或在特殊情况下用于紧急预防。
(六)疫苗的分类
疫苗分类的方法很多,这里按照疫苗的生物性质进行分类介绍。
1.减毒活疫苗
是指用弱毒、但免疫性强的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细胞、组织等生长繁殖后制成的疫苗。接种人体后,在适当的组织系统中产生一定或短暂的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起到长期的保护作用。这类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腮腺炎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水痘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甲肝疫苗)等。
与灭活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接种次数少,需要的抗原量少。
2.灭活疫苗
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致病能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包括: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等。
与减毒活疫苗相比,灭活疫苗相对稳定,但需要多次接种,需要的抗原量多,往往成本较高。
3.基因重组疫苗
是指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疫苗。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
4.腺病毒载体疫苗
是指把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无毒害的腺病毒载体中制成的疫苗,接种后腺病毒载体进入细胞,利用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翻译出抗原蛋白,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5.其他疫苗
是指包括mrna疫苗、多肽疫苗等多种新型疫苗,目前应用于新冠疫苗的生产和研发,主要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通过现有技术进行研发制备而成的疫苗。
(七)疫苗的研发进展
在疫苗的研发进程中,科学家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以改善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简便性。
为了减少接种部位的局部不良反应,在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使局部不良反应显著降低;为了避免献血者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研发出了重组乙肝疫苗;通过使用特殊吸附技术将活性抗原与蛋白分子结合,从而增强了免疫原性,可以提供更加有效和持久的保护,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近期,分子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新一代佐剂的研发,这种佐剂能够增强对特定疫苗成分的免疫应答水平,并能提供传统佐剂无法实现的高水平保护。
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成功并使用了多价联合疫苗,以减少就诊和接种次数及潜在的接种部位不良反应,同时降低多次接种的成本,实现了通过接种一种联合疫苗,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