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直播结束,感谢参与,谢谢观看。
在活动的尾声,大家共同观看药品不良反应科普宣传片并合影留念,大家可以观看活动页面顶端视频,详细了解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情况。
最后河北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副主任李永辉总结本次会议,并科普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
他讲到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从总体上来说,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患者出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首先要停止服用可疑的药物,如果症状不缓解或有所加重,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治疗,并向经治医护人员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主要是监测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一是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对所用药品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有关药品如何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二是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
依法开展药品监测评价,主动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普及安全用药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总结公众十大不良用药习惯。
网友提问:多种药物叠加用疗效是否会更好?
解答专家:沈颜红,河北省胸科医院临床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不论是老人、儿童还是青壮年人,在用药过程中都普遍认为:多吃几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病好的会更快。但是,盲目多药使用,很可能在还没有治好病的时候,就已经是又“致病”了。
例如,很多人会在生病的时候选用几种中西药品混搭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是许多中成药表面看是中药,但实际是中西药混合制剂。如降糖药消渴丸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剂量叠加,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相比较起来,很多家长更喜欢中西结合,宝宝感冒发烧了,也来个中成药和西药联合应用,比如同时使用维c银翘片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由于两种药物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家长往往没有注意到,而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导致肝脏损伤。
即使是不同西药,同样有成分叠加可能,如儿童用药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都含有“氯苯那敏(扑尔敏)”成分,宝宝服用了会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成人感冒用药力克舒(复方酚咖伪麻胶囊和感冒冲剂(复方氨酚那敏颗粒)中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等成分,两药合用使这些药物用药剂量过大,
网友提问:多病在身可以联合用药嘛?
解答专家:袁耀辉,邢台市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他讲到老年人盲目联合用药的现象也普遍。某些患者自认为多药同用,可增强疗效,相对放心。在用药时,本来用一种或两种药物治疗就可达到目的,却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甚至重复用药。殊不知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其实,同时服用5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因此,用药一定要遵从医嘱,不要自行服药。
有的老人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降压,同时还要服用降糖药和降脂药。但是,心得安可延长降血糖药物对胰岛素的作用,不仅可以加重低血糖反应,还可以掩盖低血糖症状,使低血糖反应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所以,这几种药物应避免一起使用。必须合用时,应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并注意监测血糖浓度,以免老人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另外,他汀类降脂药,如普伐他汀与吉非贝齐,决不可以一起服用,否则可发生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肝脏微体酶系统活性和肾脏排泄能力减弱,肝解毒功能明显降低,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大量使用由肾排泄的药物很容易引起积蓄中毒。
所以老年患者在服药时一定要注意按医嘱减量。
网友提问:高血压、心绞痛吃了药后症状缓解了,是不是应该停药呢?
解答专家:耿志辉,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他讲到一般来说,疾病痊愈之后便可停药,但是,有些药物在疾病得到控制后却不能突然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甚至加重,引起更大的危害。常见的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如下:
1.降压药如果当血压降至正常后立即停药,血压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水平,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高血压危象症状。
2.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时,如无故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病情会很快加重,严重者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3.抗癫痫药治疗癫痫需要长期服药,尽管已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发作,但如突然停药,将会出现癫痫重新发作,且往往发作更频繁,甚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4.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如突然停用可使病情出现“反跳”现象,且可能出现一系列停药不适反应。
5.抗心绞痛药当心绞痛症状得到控制以后,此类药物还需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否则,突然停用可导致心绞痛更严重的发作,甚至造成心肌梗死。
6.镇静安眠药物长期服用安定、舒乐安定、硝基安定、利眠宁、水合氯醛等药物,如果骤然停药,会出现焦虑、兴奋、肌肉抽搐、头痛、胃肠功能失调、厌食、癫痫发作等。
7.抗乙肝病毒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在服药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服,可能会出现“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造成肝损伤加剧,严重者还可能发生肝衰竭甚至死亡。
8.抗结核类药物一般来说,各类抗结核药物服用周期均较长,甚至在症状消失后还要继续服用,以防复发和产生细菌耐药性。如果停药过早,不仅不能彻底治愈,还会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减少不良反应,公众用药应严格遵医嘱或咨询药师,根据病情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药代药动学特点合理用药,切勿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网友提问:治病心切,能够增加用药剂量?
解答专家:邯郸市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李春平教授。
他讲到部分患者治病心切,对医师开的药擅自增加用药剂量(一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医师处方:vc银翘解毒片2片,日3次,患者为了尽快治愈,擅自改为6片,日3次),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如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吃药后血压正常就减量或停药),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正确认识:医师开具的药品用法、用量都是按照药品说明书和专业指南推荐的用法、用量治疗疾病的,患者取药时药师要向患者交代不要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增加用药剂量会增大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减少用药剂量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耽误治疗,向患者说明当病情加重或减轻需要换药或调整药物剂量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网友提问:请问服用中药的时候究竟能不能超量呢?时间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定呢?
解答专家:苏喜改,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主任药师,石家庄市临床药学质控中心秘书。
一些患者的印象中存在着那种“服西药不能超量,而中药则不要紧”的想法。有些服中药治病的病人由于治病心切,想要“药头下重点”,有些病人治愈后还继续服用中药,为的是“去根儿”,结果某些症状却久治不愈。医生在临床上发现这样一个人,他有头晕、头胀、耳鸣、口干、腰酸、乏力等症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服用中药,医生嘱其停药后,不到一个月症状全部消失,结果证明他的症状是由药物不良反应所引起的。
正确认识:中医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药服用也需要适量,超量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中医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看来男女有别,老人与小孩的虚处不同,即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于特殊服用中药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更要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疗程要适量,最好遵从医嘱。
网友提问:糖尿病打胰岛素是不是就上瘾了?得一辈子打?
讲解专家:解皓,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副主任药师
下面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副主任药师解皓介绍公众十大不良用药习惯中的担心药物依赖,不打胰岛素的情况进行分析。
他讲到有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一听说要打胰岛素,就坚决拒绝。问其原因,他们说:打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样,一旦用上,就会成瘾,以后再也离开这个东西了,需要终生用药,实在难以接受。因此,有些患者宁愿血糖高,也不愿打胰岛素。
正确认识:首先让我们想一想,我们天天吃饭,天天喝水,也没有人认为“我们对米饭形成依赖,对水形成依赖”。可见,是否形成依赖,并不是以你是否终生使用这种东西为依据的。胰岛素就像大米和水一样,是人体需要的必须元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低血糖的物质。没有胰岛素,人体不可能正常运转。
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而血糖的良好控制,能够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胰岛素是用来治疗糖尿病最有效和最猛烈的武器。目前,胰岛素治疗,不仅仅用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佳的患者,对于一些刚刚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很高,也提倡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良好的水平。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新发现的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采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血糖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对患者长期血糖的控制都有很大好处。
网友问题:孩子发烧该怎么治疗最好?都说输液不好,可是吃药太慢了
讲解专家:李成玲,河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
首选注射剂
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起效快,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
正确认识:对于发热的儿童,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方式,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多喝温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网友提问:小儿冲剂是中药吗?是不是对孩子伤害小呢?
解答专家:邱志宏,河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河北省卫计委医院药学质控中心秘书
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发热后,总是不分青红皂白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给孩子服用,让孩子尽快退热。
正确认识:事实上,中医退热有十余种方法,如发汗退热、泻下清热、和解清热、养阴清热等等,运用时需辨证诊治,用得对症,高热往往立马可退,但如果用得不妥,往往反增其热,而小儿发热需要用清热解毒药的只有1/4—1/3左右。另外,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孩子服用后容易拉肚子。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清热解毒药。
网友提问:消炎抗菌药吃好几天没有效果,是否是该换药了?
回答专家:邱志宏,河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河北省卫计委医院药学质控中心秘书。
误区1:把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
由于很多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因此有人将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称为消炎药,一旦出现发炎现象就会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实际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类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本身起作用,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减轻炎症,起到退热止痛的作用,起到“治标”的作用。抗菌药物所针对的是引起炎症的细菌本身,起到“治本”的作用。此外,人体存在大量正常菌群,若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会抑制和杀灭它们,造成菌群失调,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病原微生物的根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不能应用抗菌药物。
误区2、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很多人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物来使用,认为这样能标本兼治。
正确认识: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平时生活中,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抗菌药物无效。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3: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腹泻、手上出现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觉得这样会预防感染。
正确认识: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此外,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4: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应用抗菌药物后希望病情很快得到好转,比如,某位患者感染发烧,用抗菌药物1天,自觉发热不好转,就认为药物无效,马上更换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实际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起效需要一定的疗程。一般需观察2~3天,确实无效后再考虑更换。此外,抗生素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误区5:一旦有效就停药,导致疗程不足。
一般用抗生素,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很多人发现,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可减量或停用抗生素。
正确认识: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要达到一定的疗程。如果停药过早,可能会出现病情的反复。然而治疗不同感染、细菌类型,所用抗生素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一样。如一般情况,治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疗程通常为10~14天;治疗军团菌感染,疗程常为10~21天。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因残余细菌而复发,同时如此反复,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患者遵医嘱服抗生素时,一定要吃够疗程。
误区6:抗菌药物越“高级”越好
不少患者觉得抗生素越“高级”越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新的抗菌药物比旧的好,因此会在选药时出现误区。
正确认识: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因此适合的抗菌药物就是最好的,并不是越贵的越好,也不是越新的越好。
网友问题:药品是不是越贵的就越好啊?市面上的保健品很多,有没有药效呢?
讲解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王明霞
现在有的患者迷信“药价越高,疗效越好”“新药比老药好”“进口的就是好的”,看病时,总是要求医生给开新药、贵药、进口药。特别是家长给小朋友看病时,总认为贵药、进口药就比便宜药、国产药疗效要好、副作用要少。还有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病患者,一看到新药的宣传就心动,就想试试。那么,贵药、新药、进口药真的就比便宜药、老药、国产药好吗?
药品价格的高低,并不是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疗效而定的,而是根据药品研发经费、原材料成本、工艺过程、销售环节等因素来定的。新药是否比老药好,需要辩证看待。随着医学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的不断深入了解,为了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新药,这样的新药就比老药好。但是对于大多数新药来说,其上市时间不长,能收集到的病例有限,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疗效,不良反应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价格贵的药、新药不一定是最好的药。
对于进口药,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厂生产条件较好,产品的杂质含量较低,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我国这些年来,许多药厂花了大量投资,生产条件已有很大改善,有些产品中的杂质比国外同类产品还低,质量也很好,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公众在选用药品时,既不要循着“新药、进口药就是贵药,贵药就是好药”的思路,更不要跟着广告走。无论是新药还是老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安全、有效才是好药。
有网友提出,中药是否有副作用?有什么误区?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主任药师,石家庄市临床药学质控中心秘书苏喜改介绍关于服用中药的误区。
误区1:自行买药进补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些市民喜欢自己去药店买回中药进补,很多人都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那结果是很清楚的。
正确认识:专家认为,自行买药进补很容易导致补不对症,甚至弊大于利。中医进补讲究“阴阳气血”,缺什么补什么。很多人往往觉得自己身体似乎有点亏,但具体是阴亏还是阳亏,是血亏还是气亏,却分不清楚,这个时候若自行服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疾病。比如很多女性认为“乌鸡白凤丸”补血又调经,其实不然,盲目服用反而易导致月经失调。女性服用之前,需要请中医诊治,确属气血不足的虚症才能服用。所以,还是建议市民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购买中药,调理身体。
误区2、中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人们到一些小药店去买药的时候,售货员经常会说,这是中药成分,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同时很多患者在选药时,一看西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这么多,都不敢吃了,一看中药这边没什么不良反应,加之多年来对中药副作用小的观念根深蒂固,就很放心服用,因此就导致了中药乱用的现象。
正确认识:中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需要注意的是,“尚不明确”不代表没有副作用,而不良反应是把不同体质人的情况全都囊括进去,两种药都可能有风险,而且吃中药造成的伤害可能并不比西药低。比如“牛黄解毒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祛火药,许多人只要出现牙疼、上火的症状就买来吃,但是滥用此药,也有导致慢性砷中毒的风险,解毒片则会变成“中毒片”。近日,国际医学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就发表了一篇探讨肝癌与马兜铃酸关系的论文,文中提出亚洲肝癌可能与马兜铃酸暴露相关。可见中药并非是大家所认为纯天然、无副作用的,乱服中药可能会带来致命的伤害。因此,大家都要在医师指导下对症用药,切不可盲目滥用中药。
有网友提出问题,问到药物掰开服用是否合适?
河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李成玲介绍公众十大不良用药习惯中药物掰开好服用的情况分析。
她讲到一个案例:某54岁老年女性经朋友推荐和保健品公司人员宣传,购买了臧诺牌景天红花胶囊提高免疫力。服药后出现轻微胃痛,既往曾听说胶囊壳成分不好,认为胃痛是服用胶囊导致,故自行将胶囊壳搬开,倒出其中黑色粉末状药物,用水送服。服药半个月后,发现舌头变黑,考虑可能由于擅自将胶囊壳打开直接服用黑色药粉导致色素沉积。
正确认识:错误的服药方式不仅直接影响药效发挥,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特殊药物嚼碎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如酵母片应嚼碎服用。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增高时可立即取1片硝苯地平嚼碎后含在舌下,能起到迅速降压的作用。胶囊打开服用,可能会造成伤害:有些刺激性的药粉,没有胶囊保护,可能灼伤口腔与食道;有些肠溶型胶囊保护药物免遭胃酸的破坏,到肠道以后药物才被吸收发挥疗效。
网友问题:维生素该怎么吃呢?需要注意什么?
讲解专家: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种宝贵。
他讲到补充维生素,如果超过人体上限的剂量,就会出现副作用。比如脂溶性维生素,从体内排出的过程比较慢,摄入过多会增加中毒风险。对于婴幼儿而言,过量补充维生素a,可能引起呕吐、皮肤干燥等症状,囟(音xìn)门未闭合的幼儿可能因脑压增高,囟门异常鼓起。维生素d过量不但不能促进骨骼生长,还可能让儿童的骨骺过早闭合,影响骨骼发育。
正确认识:饮食规律的健康人一般不需要补充,已确诊为维生素缺乏的人、偏食或减肥的人、孕妇、消化吸收差的老人和特殊疾病群体,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另外,三餐不规律、常年在高温、寒冷环境中工作、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的人,也可适当服用维生素补充剂。补充任何一种维生素都要看清剂量,而且最好不要连续服用5天以上。如果幼儿经过检查发现需要补充维生素d,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应剂量。另外,吃维生素最好别空腹,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e、k。
河北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委会主委沈颜红组织专家对网友提问进行解答。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一部署,10月16日,河北省在河北广播电视台举办2017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正式在全省拉开“安全用药月”帷幕。作为我省“全国安全用药月”总体安排的一项重要宣传内容,我们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石家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河北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这期“益老益小‘药’知道药盾论坛”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益老益小‘药’知道,安全用药、共享健康”。
安全合理的用药习惯和行为,是人类获得健康的基本保证。但从全省整体用药科普情况和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看,公众对安全用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知识缺乏。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用药品种越多疗效越好”“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任何一种感冒发烧”“自我感觉症状变化就自行调整药物用量”“家庭储药收纳在儿童易触及的地方”“中成药没有副作用”等用药误区。有的甚至已经受到不安全用药伤害,安全合理用药知识普及和不良反应监测宣传指导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大力开展“安全用药月”科普宣传工作,特别重要,十分必要。
为此,我们邀请了12名省内药学权威专家,围绕家庭“一老一小”群体用药现状和科普干预效果进行研讨。在本次论坛举办之前,河北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沈颜红主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已经针对论坛主题向每位专家征集了1~2个议题,如保健品当药品、盲目联合用药、症状减轻就停药、担心依赖不用药等常见不合理用药习惯和抗菌药物服用误区、儿童发烧用药误区、服用中药误区和药品不良反应怎么办等等。今天下午,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共同参加我们这次研讨会,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7年药盾论坛——益老益小‘药’知道活动正式开始,本次活动由石家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靳茂礼介绍参会领导及相关专家。
现在参加论坛活动的领导专家陆续进场,精彩的专家讲解马上登场。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有:
吕骏轻,河北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主任
李永辉,河北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副主任
靳茂礼,石家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
邱志宏,河北省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河北省卫计委医院药学质控中心秘书
李成玲,河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
沈颜红,河北省胸科医院临床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解皓,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副主任药师
王明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
苏喜改,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主任药师,石家庄市临床药学质控中心秘书
种宝贵,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李春平,邯郸市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袁耀辉,邢台市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耿志辉,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专家阵容强大,如果大家有任何用药安全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点击链接,跟帖留言,专家将现场进行详细的讲解。
药盾论坛提问帖如下
11月7日下午3点,由河北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主办,石家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河北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承办,长城新媒体支持的“2017年药盾论坛——益老益小‘药’知道安全用药共享健康”活动将在石家庄举行。
届时,河北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石家庄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相关领导和河北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现场为大家讲解日常生活中老人小孩的用药误区和正确方法。同时将回答网友日常生活中的用药疑问,让大家能更好更健康用药治疗。
除此之外,活动将汇总“益老益小药知道”十大用药不良习惯,看看你的用药习惯是否正确健康。
长城新媒体将同步直播,敬请关注。